在刚刚落幕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2组佩剑个人赛中,一位身形矫健的少年以凌厉的攻势连克强敌,最终站上最高领奖台,他就是来自江苏队的姜鑫瑞,一个刚满12岁却已有6年剑龄的"老将",当被问及夺冠感受时,这位少年擦拭着额头的汗水,眼神坚定地说:"比赛让我更加自信,站在剑道上,只能靠自己。"
姜鑫瑞与击剑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,6岁时,父母带他参观市体育中心,他被击剑馆内运动员们优雅而凌厉的动作深深吸引。"那时候觉得戴面罩拿剑的样子特别帅,就缠着爸妈要学。"回忆起起点,姜鑫瑞露出腼腆的笑容。
然而初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第一年训练中,姜鑫瑞因为害怕被对手击中,常常在比赛中退缩。"我那时候很怕痛,每次比赛都躲着打,输了很多场。"转折点发生在8岁那年的一场省级比赛,他在领先的情况下因为保守退缩,最终以一分之差落败。
"那场比赛后,教练告诉我,击剑场上只能靠自己,害怕和退缩解决不了问题。"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年幼的姜鑫瑞,从那天起,他开始了自我突破的训练之路——增加实战对抗,刻意练习迎击动作,甚至在训练中请教练加大攻击力度来克服恐惧。
随着参赛经验的积累,姜鑫瑞逐渐展现出过人天赋和心理素质,2023年全国小学生击剑锦标赛,他首次夺得奖牌;2024年长三角击剑公开赛,他斩获个人首金;直至这次全国锦标赛登顶,他的每一步都印证着"比赛让我更加自信"的成长轨迹。
"每场比赛都是心理素质的锤炼。"姜鑫瑞的教练李建国告诉记者,"击剑是一项高度依赖心理稳定的项目,鑫瑞最大的进步就是学会了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和自信。"
数据显示,姜鑫瑞近两年的比赛中,决胜剑胜率高达78%,这在青少年选手中极为罕见。"越是关键分,他越敢做动作。"李教练补充道,"这种大将之风不是教出来的,是通过一场场比赛打出来的自信。"
击剑被称为"格斗中的国际象棋",需要运动员在瞬息万变的交锋中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,对于"场上只能靠自己"这句话,姜鑫有着深刻体会。
在今年四月的一场关键比赛中,姜鑫瑞遭遇了强劲对手,第一局结束时,他以3-7落后。"局间休息时,我看向看台上的教练,但他只是向我点点头。"姜鑫瑞回忆道,"那一刻我明白,教练能教我技术战术,但上了场,所有决定都必须自己做出。"
随后的比赛中,姜鑫瑞调整战术,放弃原有进攻策略,改用防守反击打法,最终连追9分获胜。"下场后教练说,他早就看出需要调整,但故意不喊暂停,就是要让我学会自己判断。"这种培养方式让姜鑫瑞迅速成长为善于独立思考的运动员。
与所有青少年运动员一样,姜鑫瑞面临着学业与训练的双重压力,每天下午3点放学后,他要赶往训练馆进行3小时的高强度训练,晚上还要完成学业任务。
"时间管理是关键。"姜鑫瑞的母亲告诉记者,"我们要求他训练时全心投入,学习时高效专注,击剑培养的专注力反而促进了他的学业成绩。"令人惊讶的是,这位小运动员在学校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,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学科。
"击剑和解题很像,都需要分析问题、找出关键、制定策略。"姜鑫瑞分享着自己的心得,"不同的是,解题可以慢慢想,击剑必须在电光火石间做出决定。"
随着成绩的提升,姜鑫瑞开始有了更远大的目标。"短期目标是明年入选国家少年队,长远希望能够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。"说这话时,他眼中闪着光。
教练团队对他的成长保持着理性态度。"鑫瑞很有天赋,但更重要的是他对击剑的热爱和超乎年龄的理解。"李教练表示,"我们会循序渐进地培养他,避免拔苗助长,现阶段还是以全面发展和享受击剑乐趣为主。"
体育科研专家指出,像姜鑫瑞这样的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需要科学指导:"青少年期是技术动作定型的关键期,同时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,我们既要培养他们的竞技能力,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。"
姜鑫瑞的成功已经开始产生影响,在他的带动下,所在训练馆的报名人数增加了30%,很多孩子直言是"看了姜鑫瑞比赛才来学击剑的"。
"没想到自己还能影响别人。"姜鑫瑞有些不好意思地说,"如果有小朋友想学击剑,我会告诉他们——击剑很有趣,但需要坚持,站在剑道上,你会学会独立和自信。"
这种榜样作用正是青少年体育最珍贵的副产品,通过一个优秀小运动员的成长,不仅推广了一项运动,更向社会展示了体育育人的价值。
随着采访结束,姜鑫瑞又回到了训练场上,下一个目标已经确定:下个月的全国俱乐部锦标赛,剑道上,他身影矫健,每一次进攻都充满自信,每一次防守都稳如磐石。
在那里,没有教练的即时指导,没有家长的庇护,只有一个少年与他的剑,以及无数个小时训练积累的自信与能力,正如他所说:"场上只能靠自己"——这或许就是击剑运动给他最宝贵的人生礼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