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新年的钟声临近,一场以冰雪为媒介的跨年盛宴正在中国北方多地热烈上演,从黑龙江的广袤雪原到河北的现代滑雪场,从专业运动员的竞技比拼到普通家庭的亲子互动,“冰雪跨年”已成为这个冬季最炙手可热的时尚潮流,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,2024年12月下旬以来,全国重点冰雪旅游目的地预定量同比增长超六成,冰雪产业正以蓬勃之势赋能冬季经济,重塑国人年终岁末的生活方式。
冰雪场馆“热”力全开,跨年夜场一票难求
在吉林长白山国际度假区,夜间滑雪场灯火通明,缆车排起长龙,为满足游客需求,滑雪场将营业时间延长至凌晨1点,并推出“冰雪电音派对”“荧光夜滑”等特色活动。“我们特意从海南飞来过节,孩子第一次见到真雪,兴奋得不肯回酒店。”来自广州的游客陈女士告诉记者,全家在雪地里堆雪人、打雪仗的场景将成为珍贵的跨年记忆。
同样火爆的场面出现在北京延庆冬奥场馆,国家雪车雪橇中心“雪游龙”面向公众开放体验项目,昔日奥运赛道迎来普通游客挑战;国家高山滑雪中心“雪飞燕”则推出青少年滑雪训练营,百余名小学员在专业教练指导下完成人生首次高山滑降,延庆区体育局负责人介绍,冬奥遗产的可持续利用成效显著,今年跨年期间冰雪运动参与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5%。
赛事节庆双线并举,冰雪文化深度渗透
体育赛事与节庆活动的创新融合,为冰雪跨年注入更多文化内涵,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,第五届国际雪雕比赛同期举行,来自俄罗斯、挪威等国的艺术家用冰雪雕刻出“丝路祥云”“宇宙探索”等主题作品;内蒙古呼伦贝尔举办那达慕冰雪季,赛马、搏击与现代冰雪项目交织,展现民族传统与冰雪运动的碰撞。
更引人注目的是群众性赛事的遍地开花,新疆阿勒泰地区举办千人越野滑雪挑战赛,参赛者中不乏银发族与儿童;河北崇礼太舞滑雪场则发起“跨年雪仗联赛”,企业战队、高校社团在雪地上展开趣味对抗,太舞滑雪小镇营销总监透露:“我们为跨年设计了8条主题雪道和3场烟火秀,酒店预订率已达九成以上。”

科技赋能冰雪体验,安全防护筑牢底线
面对激增的客流,科技手段成为保障冰雪安全的关键,黑龙江省体育局启用“智慧冰雪平台”,通过AI摄像头实时监测雪场人流密度,无人机巡检队对野雪区域进行预警;吉林省为热门滑雪场配备5G急救系统,可实现伤患定位、远程医疗指导与直升机转运无缝衔接。
在装备领域,智能加热雪服、防摔感应手环等新品销量环比增长200%,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,12月以来“入门级滑雪装备”搜索量暴涨,三线以下城市订单增幅尤为明显,中国冰雪产业联盟专家指出:“冰雪运动正向南方扩展,室内滑雪场、旱雪模拟器等技术突破正打破地域限制。”
冰雪经济链持续延伸,产业融合释放潜能
这股冰雪热潮也催生了“冰雪+”产业的融合发展,在辽宁沈阳,冰雪美食节汇集东北冻品、温泉火锅等特色餐饮,单日客流量突破10万人次;黑龙江亚布力打造冰雪影视基地,吸引多个剧组取景;吉林北大湖滑雪场与音乐机构合作,推出“雪地音乐会”系列演出。
值得注意的是,冰雪培训市场呈现低龄化、专业化趋势,北京某冰球俱乐部教练表示:“今年寒假集训班名额半小时内抢空,家长更注重系统性培养。”教育部数据显示,目前全国已有2000余所中小学将冰雪运动纳入课程,青少年冰雪运动等级标准认证人数较五年前增长12倍。

从季节限定到全年业态,冰雪产业迎转型契机
业内分析认为,冰雪跨年的走红反映了国人消费观念的升级——从单一观光转向深度体验,从冬季限定延伸至四季运营,张家口崇礼区正规划建设夏季越野跑道、山地自行车道,实现“雪场变赛场、赛场变景区”的全季运营;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探索室内冰雪技术,计划打造常年开放的冰雪主题乐园。
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:“后冬奥时代,我们正推动‘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’向纵深发展,未来将加强国际冰雪交流,培育本土赛事IP,让冰雪运动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”
夜幕降临,哈尔滨中央大街的冰雕群在彩灯映照下璀璨生辉,滑雪爱好者们从雪坡飞驰而下,溅起的雪花与空中绽放的烟火交织成新年最动人的画面,这场席卷全国的冰雪狂欢,不仅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祈愿,更昭示着中国冰雪文化由小众走向大众的深刻变革。